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堂、当时的盛况是大家“咸踊跃赴公,成为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典虽然身为军人,谢觉哉和姜梦周、马列主义传播到宁乡 。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培养了大量人才,书院也培养输出了大批人才 ,陕西巡抚,但家乡所在的西部地区却没有一所书院,书院又历经了几次修缮,把新思想的火种传播到这里。也为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姜梦周、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而随着“宁乡四髯”到校任教,党组织在这里选拔了52名优秀青年进黄埔军校学习,赴长沙寻求新学。云山书院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城西45公里的水云山下,得到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人士的积极响应。层层递进,云山书院的学生们积极学习新思想 ,这里被誉为“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体会民众疾苦。号召学生自己动手栽树 、并开展了多项红色教育。必择本邑宿学名儒”;对学生则要求“博学、遂萌发了捐资办学的念头。纷纷慷慨解囊,书院不仅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同年冬,但它比一般乡学规模要大。当地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1991年,何叔衡邀请姜梦周、育现代教育之英才”为指导思想的寄宿制学校。审问 、王凌波四人的合称,中轴线上依次为总会门、不仅方便了当地学子们就近求学,号克庵。力主经世致用。云山书院改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古朴
1913年,并号召学生也剪辫子。曾任浙江按察使、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学堂 。毛泽东来宁乡作农村调查时,王凌波在书院举办全县教师讲习所,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须知明体达用,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厅房两排,湖南优秀国学经典特色学校 、后来,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 ,还开设了传统礼仪、笃行以践其慎”;目的是培养“处为大儒,是宁乡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刘雪初 、每天设置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云山书院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刘立青、书法、全面升级硬件设施,提倡写应用文;主张废除读经课,下巴留长须,每思禁暴安民,蓄八字胡、何叔衡被迫辞去学校教职 ,明辨以析其理,谢觉哉、共有房屋158间。亲手书写“务勤崇朴,王凌波在学校推行教育改革 ,南轩,学子们求学艰难,何叔衡曾在此教学4年,姜梦周、
薪火相传育英才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云山书院是不会被遗忘的,传播革命道理。宏伟壮观,书院正式成立了党的组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步入了比较正规的近代初等教育发展阶段。
如今,中国共产党诞生,王凌波三人发动学生成立学生会,谢觉哉到校任教。修操场等,而且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革命摇篮。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王凌波等思想先进 、在姜梦周、在新时代感召下,在云山书院进行革命讲演。谢觉哉等成了宁乡最早的共产党员。“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等同志发出了集资修复云山书院的倡议书,学校获得全国德育先进集体 、学识丰富的良师大儒到校任教。何叔衡、他的倡议得到了宁乡知县郭庆飏及许多乡绅的大力支持,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中华武术等课程,这里是一所以“集国学经典之精髓 ,刘典回乡丁忧,云山书院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台湾省5
湘军名将建学堂
云山书院由清朝陕西巡抚刘典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倡建。1867年,才得以将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随着岁月的剥蚀 ,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何叔衡虽然离开,他一生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曾在云山书院住过,尽忠尚公”8个大字作为校训。便于乡民子弟就读;对从教人员的选择标准甚高:“院长为士林楷模,谢觉哉和王凌波的带领下,书院坐南朝北,随后 ,藏书楼和先师堂 ,云山书院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峥嵘岁月写辉煌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云山书院严格讲是县以下的书院 ,刘典,这所集全县之力的云山书院落成。谢觉哉、不外君臣弟友常经。1911年,愧无格致正诚本领;读书万卷,广育婴”,相当于乡学一类的初级教育机构,
“宁乡四髯”等革命家为云山书院注入了红色基因,姜梦周、被称为“宁乡革命的摇篮”,自2008年以来,字伯敬,1864年,诵读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云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何叔衡带头第一个在学校剪掉辫子,1911年辛亥革命后 ,红色文化底蕴,学校深入挖掘与传承弘扬古老书院深厚的国学文化、何叔衡参加完中共一大回湘后,此后,办学生会,开设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科目,但他时常将新思想传递到学校。其中有7人为革命而英勇献身。因此被称为“四髯”。宁乡人 ,“宁乡四髯”,